余华的“中式恐怖”与“暴力美学”

作者: 书歌sugar分类: 人文历史 发布时间: 2024-03-17 13:53:40 浏览:939342 次

余华的“中式恐怖”与“暴力美学”

咪咦:
是的,听 up 主讲我才想起我们老师有提过余华属于先锋派作家,如果你去看余华的一些早期作品,会发现文风是那种很平静的毛骨悚然,和他后来的作品还是不太一样的

【回复】我记得有一片叫蹦蹦跳跳的一天还是什么反正标题有个“蹦蹦跳跳”,真的很恐怖!就是悲剧式恐怖小说即视感
【回复】回复 @aldjsisnxjakdnje :蹦蹦跳跳的游戏,刚看完[灵魂出窍]
【回复】他小时候天天中午在太平间睡午觉,见惯了生死的原因吧 。好像他父母亲是医生
柠檬夏日清:
中式恐怖,其实不是着重于牛鬼蛇神,而是着重于封建残余、世态炎凉以及人性丑恶,我们不害怕鬼,但害怕那个吃人的社会的回归。

【回复】所以说中式恐怖是一种旧秩序的回归
【回复】集体主义对个体的压迫,家庭学校社会,哪一个不让人窒息
【回复】回复 @蜜柚茶不加冰 : 所以跟规则怪谈还挺适配的
遇见路北北:
《现实一种》真的是冰冷又诡异,读到皮皮的血沿着地面流出,蚂蚁爬过来的时候真的……打了个寒噤,不敢再读下去

【回复】初中看完《活着》就兴致冲冲地去找余华其他的书,结果看完《现实一种》懵了很久很久[藏狐]
【回复】记得有个孩子把弟弟摔死的那段,在我中学时看到我头皮发麻。明明小孩是人,但他却不知道伤害是什么,觉得好玩就做了。小孩子可能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残忍的一面,就像我小时候在农村觉得好玩追着邻居家的鸭子打,没有想过它会怎么样,小孩子的言传身教其实很重要。
【回复】还有正午明亮的阳光照在血泊上的光泽……孩子母亲跪在地上舔血被石子划破舌头的血混合一起的味道……他描写东西真的是平静的癫狂
姜三and三:
年轻的余华真的有一种令人眩晕的锋利感。。除了up推荐这本,我个人觉得也可以看看他早期的另一个短篇合集,现实一种。一共里边三篇,第二篇还是最近比较热的那个电影。。对了,,就像咱看昆汀的电影,就是那种很荒诞的暴力美学。。余华早期的更有冲击感,因为那是你脑子里自己想的那简直翻倍恐惧。。。,我高中的时候看了这本书,那一阵子都没睡好觉[笑哭]

【回复】这个我知道!《河边的错误》这本吧,真的好疯 就毛骨悚然+出乎意料[抓狂][抓狂]
【回复】之前看了这本 晚上梦见被追杀 吓得我睡不着 但还是硬着看完了。。。说实话我很喜欢恐怖游戏之类的 但是还是遭不住。。。太厉害了
【回复】现实一种看得我想吐,生理性恶心……太锋利的恶意
河马老贼快更新:
其实我一直都认为只有先锋文学才具有较为传统的“文学性”,通过尖锐荒诞的描写,使人意识到现实隐藏着反人类的不合常理——人以生存为首要目标,生存的过程就是被社会不断驯化的过程。先锋文学可以运用许多载体演绎揭示和启发,要么是尚未经历苦难的清澈眼神与一腔热血,要么是如骆驼祥子一样麻木的丑态,阿Q的自我说服,人读过之后“猛回头”“常审视”,再看镜子里的自己,不再习以为常,而是如同被改造的怪物。 “我不知战争与和平哪个更接近地狱,因为炮火只叫人横死当场,而社会不仅叫人屈辱地生存,还令人失忆,抛弃掉自己的初心和良知。” 社会是丛林法则的延续,集体暴力的存在形式,个体的磨难无时不刻,无形的凌迟,有形的斩首则是这种磨难的具象化。余华早期作品与亲身经历紧紧结合,冷峻,无情,露骨,读者也无需抱怨情节怎样,因为他写的只不过是现实,或者依托经验塑造出的可能性,“恶心到令人发指”“违背套路”正是先锋文学振聋发聩的特征,如果读完起鸡皮疙瘩,浑身不自在,说明这作品取得了成功。 至于余华后期风格的转变,大概在长时间的写作生涯里不断累积经验,寻找规律,也读了其他人的作品,从集体暴力中个体视角的思考,渐渐转变为个体反馈给集体的双向作用。他可能才了解自己一直在从事的基于现实的写作在他人眼中是先锋文学,而这种写作在文学界也有一个对立面,叫做乐观主义,左翼与右翼之分。余华没有盲目乐观,只能说经验之外的事物确实给他很大触动,这盆老醋被糖水的甜蜜稍稍晕染了,但身为余华,仍是由自身记忆构成独一无二的个体。他在秉承正视现实的遗风上,将目光移到内心情感,开始品味除生命存在本身之外的意义,他越来越多地给予遭受苦难的人以人文关怀,相信善良的个体间能够通过磨合而最终彼此扶持,在黑暗大现实前提下,蜷缩在小小的伞中寻求温暖庇护并不再是天真的幻想了。于是服务员一如既往,上的菜味道却不同了,不过时常,现实的残酷断面仍以只言片语折射出凄苦的光,暗示着美梦之外的荒诞,《第七天》应该算是这种风格的集大成作。

【回复】不能再同意,余华的后期作品只有《第七天》是有价值的,其余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之类,都是和平凡的世界一样的在改革浪潮下的垃圾产物(莫言的部分作品也一样),失去了先锋文学的尖锐反而无法接触到真正的现实,在诸如活着这样的作品中只能得见知识分子高高在上的对底层苦难民众的漠视,甚至是赞扬。而在第七天里,余华很痛快的承认了自己作为“文青”,游荡在世界的鬼魂的无力,只能通过前往死无葬身之地这样的方式来逃避苦难,才真正到达了现实主义的世界,而活着或许三观,是不够现实主义的
【回复】第七天虽然描写抽象了点,但能表现出主人公灵魂的迷茫,在扭曲病态都市社会中的沉浮。这本文青味比较重,相比于《活着》的刻意通俗(可能是用富贵视角来叙述的原因),这本更有文学味,少有早期作品的冷酷感,多了几分饱经沧桑的温婉平静
【回复】回复 @唐拱卒 :余华靠活着活着,却不能靠河边的错误或第七天活着,这何尝不是一种魔幻主义呢
蒙面泳装团:
可以去看看余华的《第七天》,大概是后期的小说吧写的很温柔,描述了一个美好的死后世界。也挺无奈的,底层人物只有死后才能真的快乐。

【回复】回复 @肥宅版帅哥 :死亡实际上也并不会带来平等,富人与平凡人死了也不会平等,看了《第七天》就真的,那些不被记得的,无处可去的人,最终只会去死无葬身之地,而富人,走向的是更美好的死亡
【回复】对,这本和兄弟什么的比,真的很柔和了
阿卷不卷-:
感谢up突然让我记起了张晓刚老师的作品,说来惭愧,作为美术生的我当年在做毕业设计时还去了解过张晓刚老师的画作,毕业之后就再也没有涉及有关“美术”的东西了,今年刚好毕业十周年。可能在这个视频底下留言与书内容不相关的文字有点不适合,不过看到up介绍书封面的时候突然我的回忆就回来了,思绪没跟上视频节奏,我会重新认真再看一遍,谢谢up。 余华老师上个星期在b站直播的时候已经买了新书啦,想认真看完手上的《白鹿原》再看新书[doge]

【回复】张晓刚 贾樟柯 余华这一批文化工作者对于一米一“邮政绿”都有提及,这是社会剧变的文化符号
【回复】余华的《文城》封面就是张晓刚的画,而且张晓刚在上海的展览,余华还去看了
【回复】回复 @一雅堂 : 看来余华很欣赏张晓光,理解画的含义,和他的写作表达吻合
葡萄是唯一的水果_:
余华老师自己的杂文里写到过早期痴迷暴力美学和后期转为温和的心路历程,那篇对青少年的记忆写的也很好,应该是收在《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

【回复】我这几天刚刚看完,觉得余华会用一种很平淡的语言讲一种淡淡的笑话,体会出来就有点惊喜
【回复】我记得有一篇说,他当时做梦,梦见自己被枪毙,然后结果没有走到那一片他熟悉的河滩,于是他对那个警卫员吼了一声,说那他妈还没有到河滩呢,然后他就惊醒了,我当时就是又觉得有一些好笑,但是又透露出了一种很就是有点荒诞现实的感觉
河海岸:
我看余华的作品的那时候想的是,写出这种文的人应该在四十岁出头就自尽了,结果是我的想法太阴暗了

【回复】回复 @书歌sugar :余华:快乐留给自己,痛苦留给读者,球门留给铁生[吃瓜]
【回复】余华只想让读书的你自尽[doge]
【回复】余华在一本散文集《我们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提到过了,确实有一段时间已经游走在精神崩溃的边缘
绝卿弦:
好!让我们来恭喜书歌再次找到账号密码![鼓掌]

【回复】回复 @书歌sugar :好!让我们来恭喜书歌再次找到账号密码![鼓掌]
小狗长胡子啦:
up主《十八岁出门远行》和《我没有自己的名字》是不是同一本书,我看目录有好几则相似的故事。

【回复】都是短篇小说集,收录的篇幅略有差异。《十八岁出门远行》精选了不同类型、不同题材小说的代表作,可以一看[脱单doge]
遊鸢l:
《河边的错误》《1986》《古典爱情》都超级吓人,看完好长一段时间失眠[委屈]看见肉就恶心。可能是我的道行还不够。

【回复】回复 @曼妥思椰子司机 :真的超级吓人,我对那个鼻子的印象非常深刻,割断鼻骨耷拉在脸上留着脓血。
千厘不留行:
世界上有70亿人口。你所经历的事情或许在地球的某个地方也有人经历过,你在路上偶然间一个奇思妙想或许百年前也有人想到过,读书也是读别人记录下来的故事和想法,自然也有不同的人产生共鸣。虽然或许一些作者已经不在人世,没有回复也是一场相隔时空的对话吧,像是一个留言强一样,或许后世的某个人也能读到这段话呢~ 余华的文字在文城中依旧有所保留,虽然作品已经温柔不少了,但在一些细节依旧可以看见当年的冷酷

【回复】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回复】都是人自己把人类自己看的太高尚和神圣,其实对于这个宇宙来说,啥也不是。
简图88:
最喜欢他写的第一个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具有早起的先锋特点,又有后期的现实主义。细腻真实,叙事的巅峰![脱单doge]

【回复】忘不了孙有元拿他爹尸体与当铺老板打架的情节,太荒诞了
【回复】老天爷啊,下[doge][doge]死我吧
【回复】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我也最喜欢这本了,朋友们都更喜欢文城或者第七天,但我真的觉得这本才是最精彩最好看的
二喵吼吼吼:
应该是高二的时候,我们贼流行去图书馆借书,后来就准备找点经典的大师作品看一下,我只记得当时我看到的余华的书是黑色的几本,《活着》《兄弟》和《许三观卖血记》都太厚了,我觉得根本看不完,就挑一本里面最薄的《现实一种》,里面好像是有三篇故事吧,有点记不太清。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文革时期疯掉的历史老师,在街头大喊一种古代刑罚的名字,然后对自己实施,他的女儿好像还和朋友在街边。看不懂,但就是挺震撼的

【回复】是的,这篇,我也忘了名字了。这是我第一次看书看不下去(因为写的实在是太疼了,缓一下才能继续看)在老师割自己鼻子的时候,疯子用指甲扣掉锯条上的骨屑,看得我疼
【回复】前面是老师教学生们“劓”字和其他刑罚的单字,后面疯了喊的也是“劓”。我是在伤痛文学合集文摘上看的,标题和余华全忘了。谢谢你让我记起来。
AI视频小助理:
一、作家余华的经历和作品,包括他曾经的先锋作家身份和现在的段子手形象,以及他的小说封面选择和灵感来源。 00:01 - 爱爆粗口的小老头 妈的写的那么牛逼 卧槽 反矫情达人 00:33 - 紧握着锋利的手术刀 解剖人性的冷漠与卑劣 那时的他 文字中充斥着血腥与暴力 01:31 - 武侠 悬疑惊悚等多种类型 读者们对每一篇的观感评价都是令人心惊肉跳 二、18岁出门远行的故事,展示了初入社会的少年在面对社会的种种困惑与尴尬,以及对于世界运行的隐秘真相的思考。 03:01 - 恐怖惊悚的制造者和承受者都是人 03:48 - 司机代表着这个社会,当我们显露出不好惹的样子时,世界就会突然温柔起来 05:09 - 18岁出门远行巧妙地写出了年轻人初入社会时的迷茫和困惑,道出了关于世界运行的隐秘真相 三、余华的小说风格和成长经历,探讨了他的反叛精神和对社会秩序的质疑,以及文字中的血腥和暴力描写。 06:00 - 余华的成长小说贴切地描绘了他的经历和困境 07:14 - 余华的小说具有反叛精神,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质疑和反抗 08:47 - 余华的文字中充斥着血腥和暴力,描写了死亡场面和精准的比喻 四、余华早期偏爱暴力美学的原因,以及他从血腥暴力转向温情和爱的原因,同时探讨了18岁出门远行这本书的特点和意义。 09:00 - 余华早期偏爱暴力美学的原因可能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 10:29 - 余华从小生活在医院中,对死亡和暴力有深刻的印象 11:41 - 余华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因为他从不遮掩为弱势群体发声 五、一个人物,他自嘲自己不足,反思自己无法写出现时代所经历的一切,但他提醒人们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12:00 - 山寨产品最健康,穷人孩子也要读书 12:27 - 历史的微风会轻拂过每个人的脸庞,文字中读到共鸣时 12:12 - 余华早期的作品翻红,证明时代记忆不同,历史微风会拂过每个人 --以上内容由模型基于视频内容生成,仅供参考

山东第一悍妇:
在高考的语文二轮复习资料上看过这篇文章,看的我云里雾里的[无语],大数据真可怕,文章是在晨读摸鱼的时候看的,视频是晚上蹲厕所时候刷到的

【回复】期末考试考到这篇文章,主观题很难答[大哭]
【回复】这个文章以前初中看过。当时觉得写的很好,就是看不懂。[笑哭]
【回复】对我也是去年高考二轮复习看到的
山里翁:
余华早期小说中人物死亡速度太快了 和那个时代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记得前言里余华说自己不得不写出那些血腥的场景 否则自己就发疯了 可以说文学作为疏解那段恐怖时期的通道了

人文历史档案馆 余华 暴力美学 十八岁出门远行 中式恐怖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