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科先摩后撞,方博先撞后摩,到底谁对?

作者: 哲学派乒乓球分类: 运动综合 发布时间: 2024-05-19 15:33:11 浏览:20484 次

张继科先摩后撞,方博先撞后摩,到底谁对?

哈哈吼哟咔:
这俩是一个东西。说法不一样,都是错误认知罢了。在物理学角度来讲这俩是同时的。都是由形变制造的,乒乓球击球本质就是一个与球拍成一定角度的撞击后产生形变在恢复的过程,在恢复形变的过程中产生摩擦,仅此而已。

【回复】[笑哭]客观说他们讲的不是物理上的摩擦和撞击,而是接球方应该做的动作,不然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先摩擦后撞击,也没有人可以做出先撞击再摩擦[笑哭],只能说乒乓行话而已不必纠结
【回复】是的,其实没有先后,运动员靠感觉和经验教球你懂的。
【回复】肯定是有明显差别的啊 比如球拍接球瞬间角度 发力点角度 送出去的角度 磨撞磨 小角度接球(解旋)发力和发力方向(撞)小角度加旋送出去(磨)
熬到六点半:
其实就是两人打法不同,方博大臂流,那肯定就直接撞,张继科小臂收的多,猛收一下摩擦加得特别多,造成了他的感觉是先摩后撞,当然这只是他们感觉上的描述,从物理上说,两人都是错的,摩擦和撞击没有先后之分,有撞击的一瞬间,球相对板往后,那么板会给球一个反向的作用力,也就是向前的力,所以两者是在击球瞬间同时发生的,没有严格先后之分

【回复】回复 @哲学派乒乓球 :先撞后摩没有错,想象一下打网球,绝对是先通过撞击把球吃进网兜里面,然后再顺势甩(摩擦)出去。乒乓球也同理,只是胶皮底板形变吃球反弹没有网球拍那么直观,但不代表没有这样的过程。
【回复】是的严格意义说都是错的
【回复】你去看看张继科慢动作,蝴蝶教学片,他就是先撞后磨,往前吃住球才加速,这样质量才会高,先磨后撞一定要借力,最好打上升期,不然就是蹭,而且质量绝对不可能有先撞质量高
hellogoudan:
本质上张和博没啥区别,你让博拉半出台下璇,他也只能加摩擦拉,你让张反拉对面飞过来的上旋弧圈,他也只能减摩擦撞着拉,所谓先撞后磨和先磨后撞,本质上就是摩擦和撞击的比例调节问题,就是一瞬间的事,根本没所谓先后,压根就是他俩技术风格上的区别,一个更强调旋转,一个更强调力量。

【回复】回复 @忄华忄 :你的意思应该是想说,通过压板摩擦球上部抵消旋转拉回去吧?的确可以拉回去,但是不推荐,所有专业一点的教练都不会教你这么拉,国家队也没人这么拉,原因很简单,板型太平容易漏球,就算拉上了也容易拉薄皮,根本发不上力,这么拉回去的球,也没速度没质量。 所以正确的做法就是用力量抵消旋转,即所谓撞着拉。
【回复】你上旋怎么可能撞着拉啊,那不是全飞了,必然是以一定切角摩擦球的中上部盖着球往前挥啊
【回复】回复 @忄华忄 :使劲蹭球顶部的薄皮?不把它撞到海绵里再甩出去?那我相信你吃转会吃到吐,即便偶尔蹭回去一两板,那也是低质量没速度的悠悠球!
゚踏雪寻梅3124:
方博说的是物理上的,张继科说的是手感上的

Heterofire:
说实话 方博和张继科马龙比 控制球确实差了好多 张继科和马龙的控球至少和二王一马同级 后面樊振东许昕控球差一点 方博控球更差 根源还是对球吃球控球的感觉 吃球控球的感觉不完全等同于摩擦 张继科应该想表达的是这个意思

混沌鳄鱼:
我认为说先磨后撞或先撞后磨都是错的。这类似争论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实际上这两者是同时发生的,拍子触球的瞬间可以同时给了球前向撞击力和切向磨擦力。撞击力的大小决定球速快慢,磨擦力大小决定球的旋转速度 只不过击球时可以通过调整拍子角度和挥动方向,分配前向撞击力和切向磨擦力的比例,例如第一种情况,如果拍子直接180度平着迎着球挥动就是100%纯撞击;第二种情况,如果向来球方向90度切向挥动就是纯磨擦,但是球本身由对方打过来已经有撞击力了,所以不可能打出100%纯磨擦的球。 上述第一种情况更接近实战中的台上攻球,第二种情况更接近实战中的高吊弧圈。

【回复】你的感觉没错,都是错的,因为是同时发生的
【回复】并不是同时的,机械波传递需要时间(不超过光速),较真的话的确是先撞击(正压力)才后有的摩擦
jinlinchangacd:
所以说到最后,他们都没错,都是自己对球的理解以及自己打球的习惯,关键是都达到了很高水平,所以没必要纠结了。

【回复】关键是他们打出来的是一样的,说法不同而已。
那年我很青涩:
结果再问张继科,他说,不是我不小心口误了,让你圆这么费劲我很抱歉。。。。[呲牙][呲牙][笑哭][笑哭][笑哭]

【回复】本来就是各有千秋。哪个人问的?原视频呢?不能拿不出来吧[吃瓜]
大奔奔啊小迷迷:
碰撞时间远远短于人类反应和肌肉反应时间,所以这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回复】之前看过一个叫徐璇的教授做过拉球的受力分析,跟这帮运动员说的完全是两个概念。所以想要搞清楚原理看教授的,想学会动作看运动员的,他说的原理就别听了。
【回复】回复 @会化劲的馒头 :神父们也是这样说的,要用心去感受,上帝与你同在,感受不到是你不够虔诚,有个词,主观唯心主义,心生万物,只要敢想,梦里啥都有
【回复】回复 @大奔奔啊小迷迷 :本来就可以感觉出来手感的差异,你这样子只会显得你很固执
一夜秋梦落星河:
关键在收臂加速,我试了试两种其实都能打出来,也能理解他说的意思。关键还是动作做对,能鞭打出持球感。感觉先撞后磨爆发集中,先持后带手感很稳。(我自己的叫法,比什么先磨后撞这种容易让人误会的叫法更形象些[笑哭])

【回复】回复 @哲学派乒乓球 :我是觉得先撞后磨的击球技巧没问题,但先磨后撞这种描述本身就有歧义。不解释没人能理解到底是什么意思,实际和字面描述大相径庭。换成先持后带,可能更体现这种发力的本质。 我个人实际的体会,就是收臂加速和击球时间差 先后的细微区别,不知道理解的对不对?[笑哭]
忒宝兔尼斯:
现在已经叫顶擦了 比原来的说法科学一些 顶靠身体 擦靠手臂同时发生运动叠加 所谓先后论应该是动作做不好 指导动作的话术

朱朱无双:
其实最主要是要找到吃住球的感觉。 吃不住球都[doge]白扯

bili_40544784010:
先撞后摩,是当初改球,带来一系列的技改,从小球时代的注重收小臂,改为转体蹬转发力,增加了身体发力的成分,用加大身体运动的幅度,来增加撞击。 在那之前的冲,都是一板过的那种,身体扑出去,有去无回,也就是说,老动作的冲吊,动作区别是很明显的。技改之后,拉球并不扑出去,而是转到左腿顶住,再还原,单板质量没有老式冲那么高,但发力更集中,连续性更好,更适应大球连续发力的要求,纯高调被淘汰,冲和纯摩擦,动作上没区别,区别只在撞摩比例。 也就是说,先撞后摩,是配合当时的技改,提出的理念。对于业余改善拉球发力,这是没毛病的。但如果你不会摩,就去学撞摩,那铁定是拍。 即使技改之后,依然有拉的好的,和不好的。学会了撞摩,无敌了吗?显然不可能。如果撞击太多,摩擦不够,弧线太平,过网后球往下坠的不够,那不就失误了?比如半出台,本来就短,你撞多了,摩少了,它不飞吗?怎么办,先保障摩擦呗。你为啥非得撞透了冲,它能一板过吗?先上台,打线路,打控制,不好吗?有好机会咱在撞透了冲,不好吗?拉起来打衔接,不好吗? 所以,在新的框架下,既然你已经能用身体发力,提供撞击,那就要再细一些,做到能够提前一点去摩擦,来增加一些摩擦,提供更多的可控性。为啥要提前一点?因为球顶到板上了你再收小臂、抓板制动加摩擦,没用了,你只有提前一点才能加上摩擦,摩擦动作也是需要加速空间的。 收小臂会导致身体发力的终结,也就是说,小臂不能介入太早,太早了全是抡胳膊。但同样也不能太晚,太晚加不上摩擦。这中间有个合理区间,在区间内,小臂晚点收,撞多摩少,小臂早点收,撞少摩多,这里说的是相对的概念。 先摩后撞,就是在现代的“先撞后摩”心法指导的框架下,再早一点摩擦,提前一点点把摩擦动作做出来,然后撞到球。其结果就是,损失一点点力量,增加一些上台率和可控性。 实战上,以先撞后摩指导进攻,凶有余而稳不足。以先摩后撞指导进攻,能够做到稳中有凶。 总结一下,这个话题,不要从物理上理解。他们都是一套框架,都是现代的技术。只是张讲的,更进阶一些。方讲的没毛病,适合业余高手。张讲的适合专业高手。

zigilu:
就只有斜摩(撞)一个动作,就是挥拍方向和板形夹角小于某值就行(90度就纯撞,0度漏球就是纯摩),先后的体验是因为击球前后引拍和送球的动作不一样导致的,本质击球的一瞬是没有区别的

Arthas_again:
其实两个都不对,撞和摩是同时的,取决于摩擦系数。那为什么会有薄厚拉球的说法呢?因为决定旋转的不是摩擦力,而是冲量,要考虑时间的因素,这个就是专业说的吃球。而高调也不是冲量强,而是收了力,速度变慢,旋转效果加强,这就是为什么说前冲旋转更强,高调显得更转。两者的区别是击球时球拍倾角,张说的其实是先用高调的倾角打,习惯了然后再慢慢换减倾斜度,加撞击,方说的就是纯物理摩擦。这属于两人用一个词在说不同的东西,吵也没用。

【回复】回复 @waynez1994 :这不是较真,是抬扛。要是谁能打出这个区别,打球浪费了。
【回复】并不是同时的,机械波传递需要时间(不超过光速),较真的话的确是先撞击(正压力)才后有的摩擦
【回复】但是不光有球拍的倾角,还有速度方向
515634080:
我记的方博是“先摩后撞” ,怎么这会改了 记的他说过“先撞的话球都出去了还怎么摩”[吃瓜]

张继科 运动员 乒乓球 国乒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