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认知的三个境界,心学的初学者应该具备什么心态?

作者: 小播读书分类: 社科·法律·心理 发布时间: 2024-04-18 16:25:24 浏览:1997 次

一个人认知的三个境界,心学的初学者应该具备什么心态?

Monfangod:
说的挺好的,其实朱熹跟王阳明的观点可以结合起来看:前者是格物穷理,研究心外求法,其实也算是《中庸》讲的学问五达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后者(王阳明)是从禅宗思想结合打坐悟道的,所以是从心出发去求法,革除私欲,存自己最纯净的良知、良能、天理之心去为人处世,因此两个结合起来看,两者合一归纳,就像我学到的粤秀书院瞿院长格物的八个层次:格自心,他心,人性,人本,人类社会(从心开始研究“人”这个物,扩充到人类/人道全体),格事,格物,格大自然(我自己理解,还要加上格宇宙,格虚空)。 您应该了解过阳明先生五十岁在庙里,发现他在《宗镜录》前生的故事(五十年来王守仁,开门即是闭门人。儒家不记录这样的事迹。),因此,他本来就是通过佛法的理论,补充或者说是完善/纠偏,给朱熹这位学者带领的时代给出新方向的圣人。人类的思想念头很怪的,老拿哲学思辨说事(逻辑思维,推理,演绎),佛法的因明论很高明,无死角辩论比哲学高明,根本不是二元对立,佛法超越唯物,唯心,唯识,唯道,不能表达的“那个”很有意思。“无我”和“无法”的执着,又圆融一切法,非常高明。

【回复】博学多闻,通过儒家方式的学习和次第步骤,确实可以累加知识、思想、技术、认知、格局、和改变观念行为。 但是没有修道的基础做减法,或者说是整理这么多大脑的信息,是不牢靠的,现代的人类还缺乏普世的静修系统观念,认知科学可以从这里做切入点,顺带开发人类潜能,推进生死学和脑科学,生命科学的发展,20-40年后的人类发展可以期,很多人投入修身/修行/修道,提升认知力和心力。 我从知乎关注您的专栏很久了,没交流过,不好意思说太多了,只是分享心得,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斧正和探讨,祝您的栏目越来越好,使更多人获益。[抱拳]
低头找星辰:
古今中外的哲学,都能讲,实在厉害!

心态 王阳明 认知 心学 个人认知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